wish you a happy and prosperous Year of the Dog! maggie98,gkp

目前分類:健康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  

 

 

 

 

 

手機有電磁波輻射,連手機套都含有致癌物,央視《是真的嗎》節目調查小組分別選擇塑料、硅膠及皮革這三種常見材質的手機套,按手機正常使用時平均溫度,將實驗艙內溫度加熱到45℃,一小時後手機套被加熱後釋放出的氣體收集完畢,經分析發現,手機套釋放甲醛,是1類致癌物(即對人類及動物均致癌)。但江蘇省腫瘤醫院的專家說,在戶外或者通風的環境下對身體影響不大,如果在被窩裏等狹小的空間內玩手機,甲醛會對人體造成損傷。手機套也影響散熱,實驗證明,同一款手機不套殼,主板可使用3年以上,而套殼則最多2年。
電磁波產品不可缺少,但應該多瞭解安全方法。還有一些我們忽視的細節,譬如你窗外有手機發射裝置,電磁波輻射是室外強還是室內強?經濟日報的李仕沖先生曾經在他的專欄中有這樣的記錄:「客人看到窗外大約150米距離外有另一排大廈,而大廈的天台上有大約5支手機通訊收發裝置。測試結果,電磁波強度是1,500微瓦,已超出德國Building Biology的安全標準。之後,再測試室內其他位置的電磁波強度,在客廳座位上測得路由器發出約500微瓦,而無線電話主機座更發出高達10,000微瓦!為甚麼室內測得的電磁波比窗外還高數倍?因為無線電話主機座和無線網絡路由器安裝在客廳,比街外的手機收發裝置與我們距離近了很多!而且這兩種容易被人忽略的室內裝置,只要插着電源,就會持續發出高頻電磁波。」
Facebook專頁:嚴浩生活  

 

嚴浩  
電郵 :
mcwriter@appledaily.com

 

1  

 

電磁波是2B級致癌物

 

 

手機在待機狀態下輻射比較小,但即使如此,電磁輻射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所以手機在待機狀態下應該放在一邊,外出時放在手提包,不要怕麻煩,手機離身體遠輻射也就減少,同時,通話的時間盡量短。手機打出電話的輻射強度大大超過接進電話的輻射強度。輻射無處不在,手機、電腦、辦公設備、微波爐、電磁爐、高壓線、雷達系統、電視和廣播發射系統、射頻及微波醫療設備……到處都充斥着輻射污染,電磁波輻射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長期接受電腦輻射會導致頭痛、失眠、脫髮、視力下降、腦腫瘤、白血病、孕婦早產流產等等。
不要把家用電器擺放得過於集中,譬如把電視機、電腦、充電器、WiFi的路由器、室內無線電話、甚至冰箱都放在同一個房間,這樣的安排肯定電磁波輻射高過天,如果放在孕婦房間,後果不堪設想。
原來世衛早在2011年就已經將電磁波輻射歸類為「2B級致癌物」。李仕沖先生曾經在2013年《經濟日報》的專欄中報導,在2012年,「一名意大利商人因過去12年長時間使用手機,最終患上腦瘤及面癱,羅馬最高法院裁定使用手機磁波輻射是導致他患病的元兇,經常使用手機與生腦瘤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Facebook專頁:嚴浩生活  

 

1  

 

手機輻射危害頭部

 

有關抗電磁波的方法,以下有更多的資料:
「放在褲袋裏比較危險,要保持和身體3 cm以上的距離。打電話的時候最好用耳機,還有在電池電量少的時候,最好不要接打電話,這是的輻射是最強的,還有就是每次接通電話3秒後再拿到耳邊通話,能用固定電話盡量避免使用手機。」
即使用耳機也有講究,如果用普通的耳機,由於連接耳機的電線很長,所有電線經過的身體部位都會受電磁波輻射,結果比不用耳機更糟糕。「食療主義」的耳機不用電線,用真空輸送管,這種耳機就有抗電磁波輻射的功效。真空輸送管不會影響音質和音量,連立體聲音樂效果都照舊不受影響。澳洲曾經公佈的一項研究資料顯示,用合格的耳機可以減少90%以上的電磁輻射。
「手機在睡時別放枕頭邊,上班一族喜歡把手機當鬧鐘,把手機放在枕頭邊,經研究發現,手機輻射對人的頭部危害較大,它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機能性障礙,引起頭痛、頭昏、失眠、多夢和脫髮等症狀。」
讀者中有很多有以上問題,可以對照一下是否平時用手機的時間太長,睡覺的時候是否放在枕頭邊。晚上睡覺的時候,手機必須完全關閉放在床尾,WiFi必須關閉,充電器如果放在卧室必須拔掉。
「手機攜帶時莫掛在胸前或腰間,隨着手機的款式越來越時尚,眾多女孩子喜歡把手機掛在胸前,但是研究表明,手機掛在胸前,會對心臟和內分泌系統產生一定影響。」
眾多男士同樣喜歡把手機放在恤衫口袋,由於大部分這種口袋都在心臟部位,簡直形同自殘。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80_6724ses  

 

 

 

人體中最脆弱的部位是暴露在外的區域:眼睛、嘴巴、耳朵、鼻子和生殖器,因為外來的入侵者(病毒、細菌、微生物等等)總是通過這些通道進入人體。所以在流感高發季節,只要佩戴口罩(遮掩口鼻)、不要用手揉眼睛或挖鼻孔(任何時候都應該避免)、勤洗手就可以大大減少病毒入侵的機會。當有入侵者接觸到這些脆弱部位時,它們最迫切尋找的一樣東西是:鐵,各種入侵者都需要依賴鐵元素以維持生存。
在一個健康的成年人體內,大約有3至4克的鐵元素,它們主要存在於血液中。十分高明的是,口、鼻、眼、耳、生殖器這些最脆弱的部位被設計成了鐵元素的「禁飛區」:口水、鼻涕、淚水以及這些部位的任何黏液都含有一種蛋白質,它像膠水一樣能夠鎖定「禁飛區」的鐵分子,確保入侵的細菌或病毒無法利用它們。當人生病時,例如癌症,免疫系統會壠動緊急應對措施展開反擊戰,同時,血液中的鐵元素會盡可能地被藏起來,不但防止被入侵者利用,連身體自身的血細胞也無法獲得。所以癌症病患可能會出現貧血,很多慢性病患者也伴有貧血的情況。
旅行的時候,如果從較為濕潤的地方到達較為乾燥的地區,原本濕潤的鼻孔立刻會變得很乾燥,此時更容易惹上傷風感冒,那是當鼻內的黏液減少的時候,身體抵禦外來入侵的能力也就降低。飛機或者長途大巴內,因為空氣十分乾燥,流通性也差,也會令身體的免疫力降低,如果乘客中有人咳嗽或打噴嚏,避免被傳染的最好方法也是馬上戴口罩,多喝水。

Facebook專頁:嚴浩生活  

 

 

嚴浩  
電郵 :
mcwriter@appledaily.com

 

1  

 

失眠與心律不齊

 

大概兩年多前我向讀者推薦了「心身和」,是純天然植物提取物,不是藥物,是為了平衡我們身體中內分泌的,這種身體製造的分泌叫「壓力荷爾蒙」,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會提高血壓、血糖水平和產生免疫抑制作用,「壓力荷爾蒙」過高會引致過敏症和發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壓力荷爾蒙」水平變化與早午晚時間有關,和憂鬱症、壓力有關,也與血糖過低、疾病、發熱、創傷、痛楚和極端溫度等有關。我曾經報道過,甚至「敬畏」也會對「壓力荷爾蒙」產生影響,所以一個人的心態與身體健康是有直接關係的。「壓力荷爾蒙」過高也會引起濕疹、牛皮癬等皮膚炎,而合理的「壓力荷爾蒙」水平則可以緩和皮膚炎。人類在面臨壓力時產生過量「壓力荷爾蒙」,結果是減少了提供平靜和快樂感覺的血清素數量,引致情緒緊張、心情不好;如果「壓力荷爾蒙」長期高企,體重會增加、多汗、容易瘀傷、心理障礙(譬如多疑,或者怕見人)。
「香港心腦保健會」的「心身和」已經與讀者互動了兩、三年,沒有副作用,也累積了不少實戰經驗,譬如心律不齊,如果是因為壓力引起或者更年期引起,症狀是感覺到心跳,而且跳得不舒服,也會加上胸悶,透不過氣,在服用後不久症狀明顯消失;又譬如是緊張引起的失眠、或者是更年期引起的失眠,服用後的效果也非常明顯。有不少讀者在冬天仍然汗如雨下,在女讀者中尤其明顯,建議也試試「心身和」。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經常忘記關燈?忘記家中物件放在哪裏?在超市忘了原本要買的東西?這或意味你12年後就會確診認知障礙症(dementia)。
美國肯塔基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有認知障礙症病人早在確診患病前12年,已開始出現記憶力問題(圖)。研究員追蹤了531名平均年齡為73歲的長者,六分一之後確診認知障礙症,當中80%人留意到自己記憶力衰退的過程。他們普遍在確診前九年發現記憶力轉差,但亦有人早在發病前12年就出現病徵。
研究員呼籲,若發現自己經常忘記事情,應盡快通知醫生,以免延誤醫療。
英國《每日郵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926/18879525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  

睇電視、撳手機、玩平板電腦……都市人常常一心多用,同時使用各種電子產品,有否想過這個習慣可能會損害大腦,造成情緒問題?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早前進行研究,調查75人瀏覽手機、電腦、電視及印刷媒體的習慣,結果發現參與者越多同時使用多種電子產品,大腦內負責控制情感的前扣帶皮層的面積將變得越小,當中灰色物質的密度也較低。研究意味長期「一心多用」電子產品可能改變甚至損害大腦,令使用者更易出現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
英國《每日電訊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926/18879529

 

怪不得我脾氣差了!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0_6724ses  

 

 

暑假期間帶女兒往健康院檢查,平日並不察覺,原來一年下來,二人都長高了不少。碰上幾位同學的媽媽,大家七嘴八舌談論如何令孩子快高長大,有人說應多喝湯水、有人堅持多打籃球、有人光顧以拉筋增高作招徠的中醫。話題一轉,變成運動雖好,但怕過量會令肌肉收得太緊,反會影響骨骼生長。媽媽絮語,就是如此的刺刺不休。
常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做人處世如是,其實身高也是。若只計算遺傳因素,原來有這樣的一條公式:將父母身高加起來除2,男孩子加5cm,女孩子則減5cm。若父親高170cm,母親高160cm,估計兒子會跟爸爸差不多高,女兒則接近媽媽的160cm。因為小悠爸爸的身高跟我相若,女兒應該會較父母要矮一點。這當然不是絕對準確的公式,研究指白種人身高的遺傳比率高達八成;亞洲人的比率較低,約為六成半,換言之,透過運動、飲食而增高的空間更大。
身高以外,大家又擔心起孩子的美醜。報載時下流行小朋友美容,此為之靚在起跑線。卻原來體態、髮色及眼睛等跟身高一樣,很大程度上都是上天注定。根據遺傳學的ABC,人的體形面貌均由染色體決定,染色體的基因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像爸還是像媽,就看那邊的基因較強勢了。至於兄弟姊妹長相各異,那是由於父親的基因一半來自祖父、一半來自祖母,母親的則一半來自外祖父、一半來自外祖母,四組基因隨意組合,承繼了祖父加外祖母基因的,與承繼了外祖父加祖母基因的,長相不同,並不為奇。
小悠出生時,長得跟爸爸一模一樣,小芊則明顯是我的基因主導。幾年下來,神奇地,不少人說她倆像極一高一矮的雙生兒。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項目總監Samuel M. Scheiner指出,人體內一些沉默基因會受環境及荷爾蒙的影響而「撻着」,令孩子的外表不斷改變,今天似爸爸,長大後可能更像媽咪。有趣的是,原來連表情也會遺傳,一些以失明家庭作對象的研究發現,各人喜怒哀樂,以至專注及吃驚的表情都相當一致,由於排除了模仿因素,相信與基因有一定聯繫。這種氣質神態的遺傳,令父母子女更「像」一家人。
基因之間互有關連,檢查一下孩子頭頂的髮旋,若是逆時針方向的,專家指有五成機會是個左撇子或左右手可交替使用,有研究稱他們成為同性戀者的機率也較高,但也有研究發現兩者毫無關連。甚至品味喜好都有可能遺傳,我偏好藍色,兩個女兒也喜歡藍色。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行為遺傳學研究所的Gregory Carey博士表示,基因的確會影響下一代的顏色喜好,有研究更發現,擁有某種基因的孩子,會對苦味特別敏感,傾向少喝牛奶或開水,最愛飲汽水。
基因組合千變萬化,以上提及的,不過純粹理論。近代人之所以長得越來越高(近世紀以來,歐洲男子平均身高由167cm增長至177cm;香港男性平均身高由03/04年的168cm增長至171cm,女性平均身高則為161cm,增長了3至4cm)、越來越聰明(曾有研究發現,香港人平均智商高達107,在五十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一),都是排除基因束縛的例證。好醜並非全是命生成,在尊重天賦與力爭上游之間,還有很多值得父母學習的空間。

 

Profile

傳媒人、兩女之母。徘徊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終日嘔心瀝血。

蕭煒春 
電郵 :
terrysiu@appledaily.com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80_6724ses  

 

 

專家意見:從興趣誘導學習

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源於腦額前葉和基底核中,多巴胺新陳代謝失常,神經傳遞物質不平衡,引起功能障礙,需按時服藥才能穩定病情。
雖然近年社會大眾對過度活躍症的評估服務及認識都加深了,然而許多父母仍會選擇逃避,「拒絕讓小朋友吃藥,情況只會不進則退。」特殊幼兒導師羅秀儀說:「一般患上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專注力也比較弱,建議家長先從小朋友興趣出發,建立互信關係,再從興趣誘導學習。」以運動來消耗他們無盡的精力,是個好方法。最重要還是家長千萬別逃避,應為子女盡早尋求適當的訓練,並配合導師教法,持之以恒,行為一定會得以改善。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family/art/20140830/18846649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隨着年齡增長,人體骨質會加快流失,懂得補鈣的飲食策略,有助保護骨骼健康。台灣營養師林姿吟表示,除奶類製品外,日常進食鈣質豐富的深綠色蔬菜,包括芥蘭、芥菜及莧菜等,再配合含高鈣的食品,如芝麻、豆腐等豆類製品,也可增加整體的鈣質攝取,市民不妨試試。
此外,市民保持少油、少糖、低蛋白及高纖的飲食,也可以令鈣質更能保留在骨骼中,遠比餐餐大魚大肉好。所以進食含豐富鈣質的餐單時,保持健康飲食也有幫助。踏入35歲後,人體開始出現骨質流失的現象,若有吸煙等壞習慣,更會提早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增加日後跌倒骨折的風險。 

 

近年推崇進食天然的抗氧化食物,有助對抗衰老,但要適可而止。美國有健康網站指出,牛油果、杏仁、果乾及黑朱古力等食物,都含豐富抗氧化成份,但吃太多會帶來致肥危機。
牛油果含多種營養素、抗氧化物及單元不飽和脂肪,但其油脂含量高,吃一個可攝取熱量多達350卡路里(千卡),進食時要留意份量。水果果乾多用於沙律配料上,所含糖份和熱量較高如提子乾等,不宜多吃,日常吃新鮮水果較佳。
堅果含奧米加三脂肪酸、蛋白質及纖維,但熱量不低,如四分一杯杏仁便有132千卡,建議進食時用量杯控制食量。紅酒、黑朱古力的抗氧化成份高,但也應適量進食。 

 

資料來源: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801/18818500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為遭遇巨大創傷,如戰爭、性暴力等,之後經常出現害怕、無助及恐怖感受,即使遠離受傷環境,也容易聯想到事發當時,不斷回想痛苦記憶。
患者如未有及時接受治療,生理、心理都有長遠影響,如記憶衰退、睡眠障礙,甚至自我放棄而濫藥或自殘等。外國研究顯示,此病症能令腦部情緒中心受損,如將經歷的事件變成記憶的海馬體,當刺激過大時,海馬體會產生「異常記憶」,如記住傷害事件中極微小細節,卻不記得事發地點;負責記憶人類情感的杏仁核,其功能亦會失常,令患者反覆經驗創傷所帶來的強烈情緒及記憶,部份嚴重患者更有杏仁核出血情況。
此病症的發病率約1至2.6%,女性遭強暴或暴力對待後,一至二個月內出現症狀機率超過50%,數年後仍患病約5至10%。由於症狀可潛伏數年後才出現,加上患者自責,影響求助意欲,容易被忽略。
除了會不斷回想或夢見創傷事件,患者的情緒都會變得麻木,生活不快樂,包括對正常事物失去興趣、感到與人疏離,甚至不想與人接觸,對未來悲觀等,必須正視病情。 

 

資料來源: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801/18818493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本報訊】近日接二連三發生的空難成為全球焦點,新聞有大篇幅報道。惟接收過多災難訊息未必是好事,有精神科醫生表示,部份人特別是小朋友,看多了或會感到不安,甚至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近日有男童看過相關新聞後,擔心經常出差的爸爸出事,發脾氣不讓爸爸上班,又擔心飛機會撞入家中,失控在家大叫救命,再堅持要離家,需接受精神科治療。
記者:嚴敏慧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不一定要親身經歷重大事件,今年九歲的謝小朋友,爸爸任職跨國公司,經常要坐飛機出差,他亦因而愛上飛機,對飛機型號等瞭如指掌。今年3月,馬航一班飛往北京的客機離奇失蹤,一直未有尋回,令他對飛機產生了一點恐懼,爸爸之後每次出門公幹都會非常擔心。

 

幻想飛機撞家失控大叫

到上月再傳來另一班馬航飛機失事的消息,他便不斷上網觀看相關新聞,更從一些網站看到飛機碎片和人體殘肢相片,感到非常驚恐,晚上開始發噩夢,早上又常發脾氣,擔心爸爸搭飛機出事,不肯讓爸爸上班,並稱以後也不去旅行。雖然父母不讓他再看相關新聞,但他硬要繼續看;整個人又變得敏感,暑期活動班同學談及空難,他便發脾氣,更試過衝出課室。
到台灣澎湖再發生空難,飛機撞向民居造成破壞,他看了新聞後即時崩潰,驚恐行為超出理性,認為飛機會撞向自己屋企,堅持要出街,爸媽不肯他就失控大叫救命。家長最終要求助精神科醫生,確診兒子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接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表示,不少人誤以為必須是自己遭遇巨大創傷才會患上此病症,但美國911事件後,有研究發現,即使只看到災難畫面,並非身處出事現場,有些人也會感到不安,甚至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狀,尤其現今資訊發達,在社交網絡不時會看到災難相片和短片,他說:「畫面喺個腦內反覆浮現,怕天降橫禍傷害自己同至親。」

 

「不宜觀看網上血淋淋圖片」

要避免此情況,他認為不應觀看過份血腥的畫面,「網上好多圖冇經修飾,血淋淋嘅人體殘肢,盡量唔好睇」。但家長也不應封鎖新聞,「屋企唔畀睇,學校都會講,一知半解反而更多幻想」。他建議父母與子女可一起從報道中發掘正能量,例如了解救援人員的工作情況、災民互助或救人英雄的感人行為等,並與子女討論事件,讓他們盡量表達感受。平日性格膽小、驚青的兒童,通常較易受此類報道困擾,若有過度情緒反應,應盡快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由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組成醫療組織「HELP」的〈健康智庫〉訪問系列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見症狀

‧不斷回想痛苦的記憶
‧不斷回想創傷時的情緒反應
‧情境再現(Flashbacks)
‧夢見創傷事件或其他恐怖事情
‧回憶重要事件有困難
‧對事物失去興趣
‧不想與人接觸
‧逃避與創傷有關的活動和地點
‧對未來感悲觀
‧失眠易醒
‧易被激怒
‧難以專注
‧強烈驚嚇反應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801/18818489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copied from http://oldschoolnewbody.com/5steps/index4.php

 

Step 4: Avoid Chronic Dehydration

Drink Your Water!Water isn't just "good for you" — water burns fat. Water suppresses hunger. Water renews your skin. Just drinking 12 ounces of pure water every day can take a few years off your face in a matter of weeks. You'll also drop fat, have more energy, and save your kidneys and liver from chronic overwork.

When your kidneys are taxed from too little water, your liver has to take over. Now, get this: Your liver is your number one fat-burning organ. Do you REALLY want it processing liquids and toxins rather than BURNING FAT? No way, right? Well, grab a glass of water, and watch the mirror. Within a few weeks, the change to your face and body will be noticeable.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患有「貧血」(anaemia),須先找出病因,其中有「巨母細胞貧血症」(megaloblastic anaemia),成因是體內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
肉類及奶類製品含有較多維生素B12,而植物中的含量則相對較低,所以素食者一般較易缺乏維生素B12。每日正常三餐所含的維生素B12約有5至7微克(micrograms),剛好滿足每人每天所需。人體多個器官貯存大量維生素B12,約有2,000至5,000微克,足夠滿足體內超過一年的需要。
食物中的維生素B12在消化道內消化和吸收,整個過程非常特別。除胃酸之外,「胃部黏膜」分泌一種特殊的「糖蛋白」(glycoprotein),名為「內因子」(intrinsic factor),專責協助腸胃吸收維生素B12。維生素B12經胃酸和胰臟分泌的「消化酵素」消化後,與「內因子」(intrinsic factor)結合,最後在「小腸末端」(terminal ileum)吸收入血。
身體缺乏維生素B12,最常見的原因是「惡性貧血」(pernicious anaemia)。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體內產生對付「胃部黏膜」細胞和「內因子」的「抗體」(antibody),引致胃酸減少,同時亦缺乏「內因子」,不能正常消化食物中的維生素B12,未能在小腸末端吸收。體內缺乏維生素B12,可引致貧血和腦神經系統毛病。
接受胃部切除手術,亦同樣會引致胃酸和「內因子」不足,影響小腸末端吸收維生素B12,又或者曾經接受小腸末端切除手術的病人,亦有機會喪失吸收維生素B12的功能。空腹驗血檢查血清中的維生素B12水平,可輕易知道維生素B12是否不足;定期注射維生素B12,可改善貧血。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 

 引用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727/18812889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最近我留意到幾個病人不約而同地戴上了活動手錶。活動手錶基本上是一條塑膠手帶,戴在手腕上可以記錄到每日的運動量(例如步數),配合智能手機或電腦的應用程式甚至可以計算消耗了的卡路里,不過我的病人主要用活動手錶來監察自己的睡眠時間和質素。
L的抑鬱症已經痊癒,工作和生活都穩定,但總覺得自己睡得不夠好,剛巧家人送了一隻活動手錶給他,他用了附送的應用程式監察自己的睡眠狀況,發覺原來他在深層睡眠的時間不少,其實他太太早已告訴L他的睡眠質素不錯,但他一直都半信半疑,直到現在有「確實」的證據他才相信。回來覆診的時候,L告訴我他終於放心了。
另外一位病人C,覆診時告訴我她的睡眠質素很差,最近她用運動手錶監察自己的睡眠質素,手錶顯示她一晚醒來四十多次,我相信手錶大概將她處於淺睡時候的活動當作半夜醒來計算,不過無論如何她的睡眠質素真的下降了。
原來她因為擔心藥物會上癮,兩星期前自行將晚上的藥物全部停掉。跟C解釋清楚後,她才放心繼續服用,而她的睡眠質素亦回復正常。
其實要準確地量度睡眠質素往往需要用更精密的儀器,甚至要在醫院的睡眠實驗室裏進行檢查和觀察。
有時睡眠科的專家亦會使用睡眠手錶,原理大致上與現在的活動手錶相似,透過記錄病人睡眠時候的活動次數和程度,從而估計一晚醒來的次數、淺睡的時間和深層睡眠的比例等。
睡眠科的專家亦有將活動手錶和真正醫學用的手錶比較,發現市面上的活動手錶在監察睡眠質素的時候其實並非十全十美,就好像病人C的情況一樣,有時會錯誤將淺睡分析為半夜醒來的狀態。
雖然活動手錶和睡眠手錶都有一定的局限,有可能高估了深層睡眠的時間和質素,但不少專家都覺得活動手錶是一個好的開始,提高市民大眾對自身睡眠質素的關注,香港人不時都睡眠不足,亦有不少人忽略長期失眠的問題,活動手錶正好提醒我們多關注自己的睡眠健康。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 

 

李德誠

引用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727/18812893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本報訊】一覺醒來肩頸僵硬,有如「梗頸四」般只能側頭定格,頸部一扭動則疼痛非常,很明顯是患上俗稱「瞓厲頸」的落枕。中醫師表示,落枕是頸部肌腱發炎,原因除了睡眠時受涼、枕頭太高或太低外,在不當地方如梳化睡覺,以及日間姿勢不正確亦會導致落枕。要預防落枕先要睡得安穩,學習中醫所言的「睡如弓」(上圖),亦要注意睡房溫度,冷氣勿「吹正」以防着涼。
記者:嚴敏慧

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名譽訪問教授孫外主表示,落枕是最常見的都市人病症之一,在任何年齡層也會發生,一般發病輕者數天可緩解自癒,但情況嚴重者病徵可持續超過一周。落枕主要是因為睡姿不正確,即在強迫性體位下睡眠,頭頸長時間處於過度扭轉,令肌肉、韌帶、軟組織受傷所致。中醫理論而言,睡眠時受寒,氣血凝滯運行受阻,亦會出現落枕疼痛,「夏天都會出現,因為開冷氣太凍」。

 

右側卧不會壓着心臟

孫外主表示,港人有一個較獨特導致落枕的情況,便是常在梳化上睡覺,「很多人知道枕頭太高或太低會導致落枕,把頭枕在梳化扶手上睡,問題也一樣,他們因為太累就睡着了」。至於平日姿勢已不正確,如長期低頭工作,或是常玩手機的低頭族,肩頸肌肉已非常繃緊,出現落枕的機率亦較大。
有些人會反覆出現落枕情況,這可能與體質有關。以體質分析,氣虛人士會較頻繁出現落枕,因為氣虛即自體機能下降,抵抗外邪能力不足;這些多為中、青年人士,工作繁重,家庭壓力大,休息少,睡不夠,沒有恒常運動習慣,特別容易疲倦和生病。氣虛人士要改善經常落枕,應由改善體質入手,多運動及調理身體,亦可多利用補氣藥材煲湯,如白朮、白參、黃耆等,達到保健強身效果。
要避免落枕,應從睡眠入手。孫外主表示,中醫有曰:「坐如鐘、行如風、站如松、睡如弓」,「睡如弓」正形容人最理想的睡眠姿勢,即睡時身體側卧,彎曲似「弓」的姿勢,這樣四肢擺放的位置最為舒適,全身肌肉也能放鬆。左側卧或右側卧也有學問,由於人的心臟在左側,右側卧會較左側卧好,「不會壓着心臟,其實睡着以後,人也會自然右側卧」。
至於枕頭高度,孫外主建議約為一側肩高,如選擇仰卧,可多放一個枕頭在肩下。睡眠時受寒可直接導致落枕,他指,人體在入睡以後,因為呼吸及新陳代謝減慢,體溫亦會下降,所以即使開冷氣睡覺,溫度亦應調至27℃左右。 

引用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727/18812883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續昨)1,當大問題或大責任發生時,不要將焦點集中在「頭大」的「大」上面,而是將「大」分析成具體的一個一個問題,考慮需要解決的步驟,做出計劃,一步一步,把目光集中在腳下,再難的路也會走過去。
如果讓你馬上走一萬步,壓力肯定一下子就來,但當你有方向地散步時,一萬步會在不知不覺中完成。
2,通過對全世界長壽群體的研究發現共通點:有每天走路的習慣、強烈的家庭觀念、與孩子玩樂、保持活躍、沒有退休的觀念。
堅持從事那些令你感到快樂或有意義的事情,會讓身體和頭腦一直保持活力,哪裏還有功夫擔心「老」?
3,理智地花錢。財務問題是製造壓力的常見原因之一,給自己創造一個情緒上的財務安全區,減少任何形式的負債,切勿濫用信用卡。冷靜消費和良好的理財能力會令人受用終身。
4,植物和寵物是減壓的好夥伴,但也意味着付出和責任。如果環境或能力無法負擔,在公園散步、呼吸新鮮空氣,一樣能達到減壓的效果。
5,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解決積累良久的情緒困擾,請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焦慮和壓力等於身體創傷,都必須被照料和治療。

 

 

 

【動漫 Live不停】一連5天好玩到癲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dvlive
http://bit.ly/ucg2014Live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我認識了一位資歷很深的加拿大催眠師格蘭,談到壓力時他說:「我會提出一系列假設的情景,如果這個情景令你感到有壓力就把手舉起來,如果沒有壓力,就把手放下。」情景是:「朋友來訪」、「旅行」、「突然的會議」、「搬遷」、「晉升」等等,超過一半的問題令我覺得有壓力,但也有朋友對所有的問題都不覺得有壓力。格蘭說:「其實剛才所有的問題都會令身體產生壓力,區別只是在於你的知覺層面能否認同,但即使沒有認同,壓力也會在潛意識的層面存在。」Dr. Oz在書中對壓力的說明是:「壓力不限於人生的競爭、强逼自己最快最強,壓力是對一切變化所要作出的適應。有變化,就有壓力。」但壓力本身並不是絕對的魔鬼,適度的壓力是生存和進化的必需,重點是要避免持續的壓力,要在壓力之間尋求讓自己喘氣的機會,令身體有時間進行自我修復,讓身體的幹細胞發揮再生的能力,替換那些被壓力損害的細胞和組織。如果壓力一直持續,細胞的線粒體會受損,幹細胞的修復工作將無法順利進行。那種情形就像你的手機或者電腦正在進行軟件升級,但突然因電力不夠而半途而廢一樣。
線粒體(mitochondrion)是細胞中製造能量的結構,是細胞的發電廠,一個細胞內含有線粒體的數目從幾百個到數千個不等,時刻跳動的心臟細胞和經常思考問題的大腦細胞含有線粒體的數目最大,皮膚細胞含有線粒體的數目比較少。細胞分化、細胞信息傳遞、調控細胞生長和存活週期都需要線粒體。 

 憤怒是不是必須發洩出來?叫罵、發狂、摔盤子、扔枕頭……Dr. OZ告訴你,這只會大大增加患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風險。「憤怒」本身的心理動機只有一個:不斷強化自己是正確的,對方是錯誤的,越是堅持這個心理,憤怒的狀態就會越瘋狂。以下是專家推薦處理憤怒的方法。
1,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很少人故意無理取鬧,對方可能是長期壓力的受害者、或者正經歷家變、更可能是有病痛……提醒自己同情和寬容可以避免失火。
2,找出憤怒的真正原因。不要為自己的憤怒找理由,而是找原因。令你感到不悅的本質是什麼?因為傷害了自尊?是因為被曲解?還是因為對方說出了自己想要逃避的事實?令你真正憤怒的是自己還是對方?找出生氣的真正原因,就不會在同一個問題上經常失火。
3,生氣的時候身體的本能是要做點什麼,大力拍一下桌子都好,但科學家建議:俯卧撐、伸展動作或者深呼吸,這些都比摔東西更有益身心,還能節約不少錢,最重要的是家人關係或者人際關係不再惡化。
4,即使在憤怒的時候也要小心用詞,「你總是、我絕不」之類的字眼會為自己的憤怒加油,也更傷害對方感情。不要在傷口上撒鹽,不要說傷人心的話,木頭上的釘子即使拔了出來,傷痕也永遠不會平復。
5,每次在要被點着之前默數20秒,告訴自己一切都會過去,短的包括眼前這一場吵架,長的包括自己的生命,再長的包括這個地球。
心懷慈悲首先得益的是自己的心情。 

一個人所承受的壓力越大就越容易焦慮,越焦慮就越容易憤怒,如此一來,又會給身邊的人製造更多的壓力、焦慮和憤怒,惡性循環加上蝴蝶效應,很快就會製造出一個集體憤怒的社會(像不像當今的香港?)要改變世界比登天還難,要改變自己相對可行,除非你不能為自己做主,但很多時候,越簡單的事越是乏人身體力行,以下是專家們推薦的處理焦慮的方法。
1,越是在壓力大的期間,越需要抽時間做運動或者冥想,兩者都會讓腸道、腎上腺和大腦釋放出快樂荷爾蒙,例如安多芬,這種激素能令人鎮靜並快樂,又被稱為嗎啡激素。
2,培養提醒身體放鬆的習慣。深呼吸(深深地吸氣,略微閉氣幾秒,再緩慢悠長地呼氣)、或者把拳頭握緊然後鬆開,這都是能夠有效提醒潛意識放鬆身體的行為,而且你可以在任何時候練習。
3,維繫良好的社會網絡,當身處逆境時,親友的關懷是幫你對抗風暴的支柱。研究發現,當人面對重大的生活變故時,比起孤獨承受,親友的支持能夠將負面影響減少90%,所以良好的人際關係是至關重要的減壓因素。無論與親友閒話家常,或是玩撲克打麻將,還是購物、打球或在「Happy Hour」小酌,都不僅僅是遊戲或玩樂,而是人生必須的精神良藥。參加宗教團體也是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 

 

引用
嚴浩 
電郵 :
mcwriter@appledaily.com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嚴浩/art/20140724/18809526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  

 

越來越多研究數據發現運動有助護眼,美國一項研究顯示,每周運動三次或以上,加上小量飲酒,患上眼疾的風險較低。研究由1988年至去年期間,跟進近5,000人的健康狀況,並分析吸煙、飲酒、運動、飲食習慣等因素與眼疾的關係,在研究期內有5.4%參加者因罹患眼疾導致視力受損。
研究顯示每周最少運動三次的參加者,視力受損的機率較少運動者低約50%。此外,偶爾飲酒的參加者較從不飲酒的人,患眼疾風險低逾四成,但研究未有詳細收集參加者飲酒量的數據,只將之分為經常、偶爾或從不飲酒三個類別,故未能準確界定護眼的飲酒量。 

 

不少打工仔每朝也靠一杯香濃的咖啡醒神,但美國有運動醫學專家及營養師教路,起床後抽15至30分鐘做有氧運動,再加上一至兩杯清水及含適量油份的健康早餐,提神的功效遠比咖啡因理想。一項分析12個調查報告數據的研究顯示,運動量與疲勞有關連,尤其早上運動時間越長的參加者,自我評估的疲勞感最低,顯示工作前適當的運動有助身體提升能量。
水份助喚醒身體細胞運作,故營養師建議起床後不應飲用咖啡或果汁,而是以大杯清水代替,改善身體缺水情況,令細胞「開工」提供能量。此外,一份含適量油份的早餐,例如含橄欖油或魚,有助提升抗氧化功能。 

 

80歲的劉老太是長期病患者,認為年紀大自然睡得少,「夜晚經常瞓唔着,半夜起身去幾十次小便,又周身痛,四點幾醒咗就瞓唔番,喺張床等天光,我下午冇嘢好做咪再瞓過囉」。

 

褪黑激素減少致早醒

你對以上情景有否似曾相識,同樣不明白為何年紀大,晚上就睡得越來越少,以下是「年紀大、睡得少」之常見疑問:
一、年紀大機器壞,身體機能無疑是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掌管人體睡眠的機能亦一樣,因腦下丘出現退化,令促使人有睡意的一種褪黑激素分泌減少,導致長者未能睡至天光,很多時出現早醒情況;
二、病痛纏身,長者會因身體患有疾患如痛症,又或因服用之藥物所影響,很多時出現中途睡醒的情況;
三、滿腦子煩惱,長者因生活壓力、面對伴侶離世或疾病等問題引起焦慮,造成入睡困難;
四、不當的睡眠想法,以為每日應有8小時睡眠才健康,千方百計嘗試以早睡、延遲起床、賴床等方法達到在床上8小時的目標,這樣做不但沒有令睡眠時間增多,反而因每晚在床上難以入睡或早醒,構成睡眠壓力,導致晚上越睡越少;
五、睡眠模式改變,長者因日間不用工作,易有午睡習慣,甚至有部份長者因晚上睡眠不足而用午睡作彌補,但他們真的睡少了嗎?可能他們只是建立了睡眠打散的習慣,睡眠總量可能如以往一樣,故此會令人有一種睡少的錯覺。不過,若長此下去會影響睡眠規律,減低晚間之睡意。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引用雷雄德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

有些長跑朋友曾試過肌肉抽筋的痛楚感覺,一般人都以為肌肉疲勞是引致抽筋的原因,事實上,生理學上仍未能尋找出真正的原因。除了疲勞外,還有很多原因可以導致肌肉抽筋。
 肉抽筋是一種非自願性,以及痛楚的肌肉劇烈收縮,是保護身體的一種警告訊號。傳統相信的原因,大致上有體內電解質流失過多、局部溫度變化過大、血液循環不 良、肌肉協調失衡等。有調查發現,約37%的健康人士在過去一年內曾經出現抽筋;也有約一半不運動的長者,同樣有發生抽筋。
日前有由意大利和德國 的生理學專家組成研究小組,探索肌肉抽筋的真正原因。專家相信,原因一可能是來自神經系統內,控制肌肉的神經元過度興奮所引致;原因二可能是神經傳遞過程 中出現突發或不正常的訊號。此外,脊髓神經或周邊神經的病變,也可能會造成抽筋。基本上確定了抽筋的原因,是由於神經系統發生問題所引致的。
處理抽筋的方法,是把局部抽筋的肌肉加以均勻的牽引拉力,持續數分鐘直至抽筋停止才慢慢放鬆。不過,如果抽筋情況經常出現,就必須求醫處理。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  
 
引用 http://blog.udn.com/husanchiu66/7489652
      http://classic-blog.udn.com/husanchiu66
 
 
 
 
 
心肌梗塞急救法 : 拍打手肘內彎

2011年底,我們出席一個訂婚宴後正要 離開,鄰座一位70多 歲老人突然昏厥,仰坐在椅子上 呼吸急促,兩眼僵直,疑是心肌梗塞。
有人急叫快打120叫 救護車。
我上前擼起他的衣袖,
⋯⋯ ☆★大力拍打他右肘內彎,要他家人拍 另一條臂彎。
拍打幾十下後,老 人就開始一再縮手,說明他知道 護疼意識開始恢復,應無大礙了。☆★
之後,我告訴他家人在救護車來前 接著拍打。
翌日,老人親屬打來電話告知, 救護車把老人送到朝陽醫院急救,大夫問「胳膊是誰拍的?」幷說「拍這地方拍對了,可以把堵住血管的血栓疏通掉。」 
不然,光等救護車送到醫院再搶救,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麽情况呢。
醫院一檢查,就是心肌梗塞,在醫院就給打了一瓶吊針, 然後就起來回家了。”

今年5月26日, 我們去參加婚禮時又碰上那位突發心梗的老人。老兩口見了我直勁感謝,說我那天救了老頭一 命……

☆★肘 彎處的心包經、心經直通心臟, 大力拍打這兩條經絡就能促使 “氣行血行”,令人發熱出汗, 起到升陽化除血栓、疏通血管瘀 堵的作用。☆★
這 大概就是朝陽醫院大夫所言用拍 打急救“可以把堵住血管的血栓 疏通掉”的原理所在。

而 這種拍打手法人人一看就會,無 需培訓,平日常拍還能防治各種 心臟疾病,調降血壓,大大减少 心臟病的發生。拍 打肘彎出 痧與否當 即就能看出有無心臟疾病,這是 診斷的過程,準確性高于現代醫 療儀器檢測的結果;將拍出的紫 黑色毒痧持續拍成紅色,心臟病 症會隨之减輕或消失,這又是化 痧治療的過程。 堅持拍打身體其它經絡或疼痛部 位,還能治愈很多大醫院束手無 策的不治之症。

媒體若能早日大力宣傳推廣 普及拍打療法,不僅能大大减少 心梗突發的幾率,還能讓公衆多 掌握一種人人都能“舉手拍打” 急救的簡便手段,那將能在極短 的黃金急救時間內挽救多少心肌 梗塞患者的寶貴性命呢?

網轉~
 
 
 
打通堵住血管的血栓(心肌梗塞)
2011年底,我們出席一個訂婚宴後正要離開,鄰座一位70多歲老人突然昏厥,仰坐在椅子上呼吸急促,兩眼僵直,疑是心肌梗塞。有人急叫快打1
19 叫救護車。我上前擼起他的衣袖,大力拍打他右肘內彎,要他家人拍另一條臂彎。拍打幾十下後,老人就開始一再縮手,說明他知道護疼意識開始恢復,應無大礙了之後,我告訴他家人在救護車來前接著拍打。 

翌日,老人親屬打來電話告知,“救護車把老人送到朝陽醫院急救,大夫問‘胳膊是誰拍的’,說‘拍這地方拍對了,可以把堵住血管的血栓疏通掉。不然,光等救護車送到醫院再搶救,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醫院一檢查,就是心肌梗塞,在醫院就給打了一瓶吊針,然後就起來回家了。” 
  
 

而我當時敢於出手一試,皆因
曾聞推行拍打拉筋自愈法蕭宏慈講過,有誰突然心肌梗塞,或心臟不舒服,就拍打胳膊彎處,效果立竿見影。他一位朋友的父親突發心肌梗塞,吃救心丸都來不及了,兩人各拉起老人一條胳膊,照蕭宏慈教的方法在肘彎處猛拍幾分鐘,老人果然蘇醒了,他如同常人一樣站起來了。 蕭宏慈講,這一招實為道家秘法——“調傷法”。它有無療效,衹有試過方知。 
 
中醫認為“寒凝致瘀,血行受阻”。而血栓形成和疏通的原理大概近似冬季超市的花生油,室溫稍低即凝結,室溫一升就化開。
肘彎處的心包經心經直通心臟,大力拍打這兩條經絡就能促使“氣行血行”,令人發熱出汗,起到升陽化除血栓、疏通血管瘀堵的作用  
而這種拍打手法人人一看就會,無需培訓,平日常拍還能防治各種心臟疾病,調降血壓,大大減少心臟病的發生。
 

拍打肘彎
出痧與否當即就能看出有無心臟疾病,這是診斷的過程,準確性高於現代醫療儀器檢測的結果;將拍的紫黑色毒痧持續拍成紅色,心臟病癥會隨之減輕或消失,這又是化痧治療的過程 

堅持拍打身體其它經絡或疼痛部位,還能治愈很多大醫院束手無策的不治之癥。
 
  

讓公眾多掌握一種人人都能“舉手拍打”急救的簡便手段,那將能在極短的黃金急救時間內挽救多少心肌梗塞患者的寶貴性命呢?有機會時,試試吧。
 

Maggie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